今年是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
年。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不應忘記:20世紀的風暴曾吹得中華大地滿目瘡痍,白山黑水間的抗日烽火曾遍地燃燒。“老鄉,中國人都投降了,還有中國嗎
?”這是楊靖宇將軍對叛徒所講的一句話。每每想起這句話,我就想起了網上那張黑白相片。照片里的他有著方正的臉、塌陷的腮,顴骨高凸,左顴骨下方有凍傷的痕跡,短發長須、眼睛微閉、嘴唇微張,牙齒清晰可見。我知道,這個頭顱曾經驕傲地架在一副身材健碩的軀體上,威震東北;這個人,曾經帶領眾勇士充滿激情地戰斗在白山黑水間。可是,這個人卻在剛滿35歲的時候,
頭顱被生生地砍了下來,脫離了那個高大穩健的身軀,帶著中國人的驕傲和倔強折服了殺害他的敵人,讓那些日本軍人穿著黑色的和服去拜祭楊將軍的頭顱。法西斯的鐵蹄踏破了我們的國土,拆散了
我們的家園。不堪屈辱的中國人起來反抗了,楊靖宇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本不姓楊,而姓馬,名尚德。1932年奉命到吉林南滿組建游擊武裝,為了便于開展工作,他化名為楊靖宇。靖宇是朝鮮語的音譯,意思就是驅逐外敵。其實,姓名僅僅是一個代號,一個區分自己和他人的名稱,但姓名同時又被賦予了很多責任。祖訓說“行不更名,坐不改姓” ,姓名里面自有豐富的含義。他被人們喚作楊靖宇,創建了以磐石紅石砬子為中心的游擊根據地,配合全國抗日戰爭,領導著抗聯戰士與日偽軍作戰數百次;他的足跡遍及長白山麓和鴨綠江畔,在白山黑水間轉戰,讓日偽軍聞之魂飛魄散。14年的東北抗聯游擊戰爭中,“楊靖宇”已經不僅僅是一個將軍的名字,更是所有抗聯將士的化身,是所有被日本侵略者點燃怒火的生命。楊靖宇犧牲后,殘忍的日軍割下了他的頭顱,又剖開了他的腸胃進行檢查。這些侵略者不明白“胃里沒有一粒糧食
,只有未消化的草根和棉絮”的楊靖宇到底是憑著什么樣的意志,能在茫茫林海中斷糧8天,還能與日軍周旋苦斗。今天,楊靖宇將軍犧牲地蒙江縣已更名為靖宇縣。為了紀念這位民族英雄,每年到楊靖宇殉難處參觀的人數達幾十萬人。這讓我們明白,一代代中國人從沒忘記抗聯將士血染戰袍魂斷沙場的壯舉:是他們牽制了數十萬侵華日軍,使關東軍無法入關;是他們四保
臨江,扭轉了整個南滿戰局;是他們給我們帶來了當下的安寧與和平;是他們用自己的頑強挺起了中國脊梁,凝聚起民族的力量。正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戮力前行的
我們,不應忘記殉國者的鮮血、流亡者的熱淚,更應緬懷最有骨氣將軍楊靖宇。唯有牢記歷史,才能圓夢中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