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小時候,我很是調皮,臟兮兮的臉上掛著兩條鼻涕蟲,穿著
破破爛爛的褲子在村子里到處跑。信用社是我最常去的地方,那里種有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榕樹。夏風習習,溫暖的陽光穿過樹葉間的縫隙,影影綽綽。我們在樹下蕩秋千、扔沙包,玩得不亦樂乎。不時聽到儲蓄阿姨響亮的叫聲:不要急,排好隊。在她不忙的時候,阿姨會把我們招呼進去,分發糖果,囑咐我們早點回家,別玩太瘋。1998年洪水肆虐,大水把村子
淹得齊腰深。我爬到大榕樹上,看著大家撒網捕魚。此時的信用社已經人去樓空,雙手托著銅錢的招牌破舊斑駁,屋子里一張張廢紙茫然無助地浮在水面上。父親說附近幾條村子的信用社網點都撤了,以后辦業務只能去鎮上了。我內心里涌起了一片失落,那是孩童時代最絢爛的記憶。2005年去縣城讀書時,父親遞給
我第一本屬于自己的薄薄的信用社存折,摸著我的頭說:“好好讀書,以后錢不夠就拿這個去取。”從此,它成了我藏在枕頭套子里面最珍貴的寶藏。三年間一筆筆加加減減是親情最美的注腳,它是付出,更是愛。2012年大學畢業后,即將離
開生活四年的城市,我把所有的銀行卡都做了銷卡處理,唯留下了一張卡。物轉星移,彼時的它已經叫作農商行。帶著卡里面實習得來的3000塊,我一身輕便回到養育我的家鄉開啟了我的職業旅途。這次,我可以很驕傲地跟父親說:我是一名光榮的農信人。三尺柜臺、拿號排隊、存錢取
款,我開始演繹柜員最真實的生活。聽社里老前輩追憶新系統上線那陣子的手忙腳亂、三過家門而不入,偶爾夾雜幾句對我們迎來新生蛻變的期許。改變的確如“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般真真切切發生在我們身邊:不斷推進的網點建設讓我們看到了寬敞明亮的營業大廳和一應俱全的現代化配套設備。時光荏苒,信用社對于我這種出
身農村的人來說,記錄和伴隨我的成長,有難以磨滅的印記。感恩在心,但愿接下來的日子,我有幸助其發展看它茁壯,續寫我們之間那無以名狀的緣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