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多年沒有回老家了。今
年春節,我和老伴帶著孫子回了一趟湖北老家。下了車,過了河,上了岸,走在回家的路上,不禁讓我想起了鄉下遠去的炊煙。在我人生的記憶中,鄉下人家的生活
每天都離不開炊煙的陪伴。我的父老鄉親們總是守著炊煙升騰的日子,光陰也在充滿期待中,伴隨他們的腳步一天天前行。那些年,我記得還是在“農業學大寨”的時期,農民在生產隊靠“掙工分”過日子。每當各家各戶炊煙升起,全家老小總會醞釀出幾許期盼、幾絲甜蜜。我還清楚地記得,那個年代我家的生活過的十分寒酸,沉在鍋底的,除了只有幾把漂浮不定的米花花外,幾乎全都是一鍋清湯寡水。飯桌上擺著的也是幾碗咸菜和蘿卜、白菜之類的下飯菜。有時全是滿鍋的紅苕
和土豆,一粒米也沒有。鄉下人家,種啥吃啥,四季分明,鮮有幾抹亮晶晶、白花花、油汪汪的時光。只有用小罐兒在灶里單獨煨的米飯,或是夜間舉著柴油火把捕捉的田雞和泥鰍,或是自家養雞下的幾枚雞蛋,才能改善一下全家老少碗里的驚喜。在那個時候,我們家和大多數鄉親一樣,生活過得相當緊巴節儉,不能有絲毫的大手大腳和半點浪費。盡管日子緊緊巴巴,但炊煙仍然天天
繚繞。早晚菜香四溢,一天中最愜意的時刻按時降臨。那是全家人齊聚飯桌,鍋碗瓢勺最歡快的時光。父親愛喝酒,一小杯黃酒下肚,幾筷子咸菜入口,便喝出了精神煥發,嚼了個眉舒紋展,仿佛千里愁云都隨風吹散,萬丈溝壑被炊煙填平。盡管沒有魚肉上桌,一家老小吃飽喝足樂呵呵,卸下了勞動后的滿身疲憊,也算心滿意足。吃罷飯后,生產隊長又敲響了上工的鐘聲,此刻該下地的干活去了,該上學的和小伙伴們一窩蜂地朝學校跑去了。幾十年光景一晃而過,牽手炊煙
的漫長歲月織出了農家人那份難得的溫馨和甜蜜,繡出了鄉村那恬淡寧靜的時光。此時此刻,我凝視異鄉的炊煙,不禁心生出 “獨在異鄉為異客”的感喟。現在科技發達了,燒火
做飯也現代化了。絕大多數鄉下人家燒火做飯不再煙熏火烤了,取而代之的是沼氣、煤灶、液化氣乃至天然氣了,從而告別了傳統原始的燒柴生火、炊煙繚繞的舊時代。炊煙始終是我們記憶中揮之
不去的彩卷。伴隨著炊煙的謝幕,一個舊時代在悄然離開,而一個嶄新時代正在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