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寧波南站出發(fā),坐寧波至余姚的中巴車到河姆渡村處下車,再向北步行六七分鐘,有一個小小的渡口———傳說那個渡口是為方便人們尋訪夏黃公之墓而興修的義渡,如今卻是大名鼎鼎的河姆渡渡口了。
擺渡的是一個年輕人,過姚江時我們簡單說了幾句話?;貋頃r他一見我,馬上從渡口處的水上農家小餐館里探出頭,問道要不要過渡?吃飯了嗎?我說沒有,他便說這小餐館味道不錯也便宜。
吃飯時聊天得知,小餐館的老板和擺渡人都是這村里的,從前就住在河姆渡遺址上面,后來因為發(fā)現了河姆渡文化,整個村子都搬到遺址西面去了。我打趣說如果他們不搬走,就可以成為第5層了(河姆渡文化層共有4層
堆積)。我來到河姆渡的目的主要是想探一探歷史中的迷津。在河姆渡遺址博物館里,我一個人邊轉邊看邊想,深覺有一種無形的巨大力量在推動著歷史和文明前行。
水稻在中國歷史中發(fā)揮了巨大作用,河姆渡時期的水稻栽培已相當成熟。據估算,河姆渡當時
的稻谷庫存有近百噸,而村落中的總人數只有200余人。在河姆渡,我還看到了迄今發(fā)現的最早的一口水井,有將近6000多年的歷史。那是生命之源
,也是人類生生不息的關鍵因素。河姆渡的名稱是從“黃墓渡”音轉而來。在姚江的渡船上,擺渡人解釋說,姚江是母親江,所以叫“姆”,而且那時是母系社會,用“姆”
也正合適。在河姆渡能看到先人的許多東西,但有一樣東西看 不到———武器。自然條件的優(yōu)越、生存條件的安定,似乎河姆渡時期戰(zhàn)爭完全沒有發(fā)生。在河姆渡博物館內,我還看到了“雙鳥朝陽”的紋象牙蝶形器。這件器物如今看來意蘊豐厚,“雙鳥朝陽”蕩漾著蓬勃生機,鳥兒和太陽之間的
密 切關系寄寓著先民們對善飛的鳥類和太陽的無限崇拜與向往?!半p鳥朝陽”既是自然萬物在先民心目中重要地位的反映和記錄,也包含了先民對自然力量的贊美和生命本源的思索。河姆渡遺址的標志雕塑就是以“雙鳥朝陽”紋象牙蝶形器為藍本的,可見其含義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