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鄉村,炒田螺可謂是最登不上大雅之堂的一道葷菜。大概是因為田螺本身生活在田里、泥里,難以清潔,以及吃起來吃相不太雅觀的緣故??墒窃诔抢?,吃炒田螺的人越來越多。華燈初上時分,你看那街頭巷尾,不少人一邊喝著啤酒,一邊津津有味的吃著田螺,那種愜意的感受令人羨慕。
母親能把普通的田螺做成一道下飯菜,有著她的獨到之處。小時候,老家的水稻田里到處都有田螺。立夏以后,蟄伏了大半年的田螺不約而同地出現在早稻田里,外表呈青黑色,當人們走近時,這些可愛的小精靈馬上將頭縮進去了。初夏的中午,太陽還不算火辣,吃過中飯,左手提籃子,右手拿著草帽,母親去田里撿田螺。傍晚,等我從學校放學回來,發現廚房的角落里放著滿滿一鐵桶田螺時,心里樂開了花,因為嘴饞的我可以吃到炒田螺了。
剛從水田里撿回的田螺不能當天就吃,得放在鐵桶里養上五六天。期間每天都要換水,還要觀察那些不太活動的田螺,然后再輕掰螺蓋,一個一個的檢查是否活著。掰螺蓋時如遇輕微的反作用力,或者掰開后螺肉會很快縮回殼里,則是活著的田螺,反之則有可能死了,那些死了的田螺是不能吃的,要及時扔掉,免得感染其它活田螺。經過五到六天的換水清洗,螺殼上的泥沙和青苔已基本清洗干凈,螺肉縫里也不再夾帶泥沙,這時就可以用來食用了。母親用田螺做菜一般有兩種方法。第一種就是在炒菜的先一天滴幾滴清油(茶油)到盛放田螺的鐵桶里,目的是讓田螺反胃,把肚里的臟東西全部吐出來。第二天清早,母親就把田螺全部放到鍋里煮上半個小時。等我和弟弟起來時,奶奶已經拿著縫衣針在撩田螺了。只見奶奶熟練地用縫衣針輕輕地掀開田螺的蓋子,再一把將田螺肉全部卷出來,放在碗里。中午放學后,我的腳步格外的快,還未進門就聞到了濃濃的田螺香味。放下書包,看著那一大碗干紅辣椒炒田螺,我的口水流出來了。我和弟弟爭著盛飯,筷子像雨點般落在菜碗里。不消十分鐘,我們兄弟倆每人就會干掉三四碗飯,摸著滾圓的肚皮,打著飽嗝,口里不停地說,真好吃!
田螺的另一種做法就是油燜,這也是城里人常見的吃法。母親將田螺清洗干凈后,用一把尖嘴鉗剪去螺尾巴,再放進臉盆清洗完畢后,將一鍋清水燒開,倒進田螺,水開后撈起,再用清水沖去白沫,就可放在碗中待炒了。油燜田螺的佐料不需要很多,但絕對不能太馬虎,而且火候很重要。即使指頭大的田螺最終到嘴里的螺肉只有黃豆粒那么大,也要精心加工,才能有美味誕生。在做油燜田螺之前,母親會準備好干辣椒、生姜、桂皮(那是父親在城里托關系才能買到的)、大蒜頭、蔥花、老冬酒,還有清油,味精等佐料。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已經多年沒有吃到辣椒炒田螺這樣的美味了。原因有多個,主要還是原料越來越少了。記得孩提時代,農村的水田、溝渠、池塘等地到處都有田螺的身影。而現在,人們使用的化肥、農藥品種和數量越來越多,這使得許多東西逐漸退出我們的視線。不要說以前常見的田螺、泥鰍、黃鱔等等,就連河里的魚蝦也是越來越少了。城里人們要想吃上一點綠色食品、無公害蔬菜就常常往農村跑,而農村的青壯勞力又大多數進城打工,導致許多田地荒蕪了,不少的小河水渠也干涸了,那所謂的“綠色食品”也大多出自大棚,口感和營養差遠了。
盡管現在我經常想起多年前的那些美味,但生活中有些東西只能留在記憶里,再要去切身體會恐怕很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