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童年是在70年代中后期度過的,那時我們的啟蒙讀物是連環畫。諸如《奇襲白虎團》、《渡江偵察記》乃至后來的《楊家將》、《岳飛傳》。
那時的連環畫主要有兩個種類:一類是線條畫出來的,一類是電影畫面制作而成的。按說前者藝術性更強,后者在電影院看過,故事沒懸念,可是我們大多喜歡后者。一般來說,電影連環畫也賣得貴一些。用現在的話說,也許是電影連環畫看上去“高端大氣上檔次”吧。
相比當時的小伙伴們,我有一個優勢:爺爺在居委會工作。我經常跟著爺爺去辦公室值夜班,那里有不少連環畫。然而即便如此,由于出版量就那么點,一兩抽屜的連環畫也經不起長年累月地看。于是“復習”成了常事,沒有哪本我不是看了一遍又一遍。
一直到中學時代,“稀缺”始終是課外閱讀的常態。就那么幾本書,一口氣看完一本,很長時間會沒有新書看,于是只能省著看。捧起一本小說,看上二十頁,舍不得再看下去了,放下來回味一番看過的章節,明天再看??v然如此,半個月就看完了。假如沒有新書可看,只好回頭再“復習”一遍。
這種情況下,諸如《紅與黑》、《呼嘯山莊》、《戰爭與和平》之類的名著,我都讀過兩三遍;至于《水滸傳》、《三國演義》更是讀了八九遍?,F在看看網上羅列的“死活看不下去名著排行榜”,其中大多數我都反復閱讀過。物以稀為貴,假如放在今天,有那么多閱讀選項,其中不少書我也很可能死活看不下去。尤其那些外國名著,由于翻譯和國情生疏的緣故,讀起來確實不那么愉悅。好在當年精神食糧匱乏,逼著我們讀了。
省著讀書的習慣隨著網絡時代到來慢慢失去了,現在我雖然還常常讀紙質書,每半月會去省圖書館借三本??赏鶝]幾天就能看完三本,讀完后像豬八戒吃人參果,沒什么感覺。
主要原因并不在于我走馬觀花,而是書里營養成分越來越少。我最喜歡看文史類書籍,但看多了,發現許多書彼此相似,無論文筆、風格還是內容。有些書感覺封面似乎印錯了,哪里是“著”,完全是“編著”嘛。拾人牙慧、老生常談,既無營養,也無閱讀快感。
省著讀書,也許以后再也不會有這樣的讀書法了。隨著歲月的流逝,它越來越成為一種美好的記憶。讀萬卷書有時不一定比讀百卷書收益大,讀書不論堆頭,讀進去了才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