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多年前,我們一家人生活在贛西一個偏僻的農村。在我的記憶中,母親有兩樣特別的手藝———種菜和做鹽果子。
在老家農村,荒地到處都是。母親是一個非常勤勞且要強的人,打理四畝責任田的同時,又在房前屋后開墾了好幾塊菜地,種上各種蔬菜,以及番薯、花生等。如果說種田是粗活,那么種菜絕對是細活。在鄉下,種菜被稱作“做菜”,猶如寫文章叫“作文”一樣。種菜耗時費力,還要根據季節和天氣的變化把握播種、施肥、除草、掐枝等細活的時間和技巧。老家有句農諺:“清明前后,種瓜點豆”。清明到了,母親取出蔬菜種子,揀出顆粒飽滿、水分少的,放在自制的農家肥里浸泡3-4天,同時將屋后的菜地深翻一遍,挑出樹枝、碎石等雜物,打理成6至10平方米、高約30公分不等的土堆。向土堆上撒上一層草木灰,再淋過一遍農家氮肥。兩三天后,母親將種子撒播在菜地上,用茅草蓋上,碰上雨水較少的季節,每天還要澆一次水,以促使種子早日發芽。播種不到一星期,各種菜苗便爭先恐后地鉆出土壤。這時,母親得起早貪黑,將這些菜苗移栽到菜地,往往要連續忙上三五天。在母親的辛勤勞作下,一年四季,菜地都有豐盛的產出:春天有辣椒、菠菜,夏天有茄子、豆角、西紅柿;秋天有扁豆、大蒜,冬天有小白菜、芹菜。各種新鮮蔬菜成為飯桌的主角,依次閃亮登場,有青椒炒豆角,油燜茄子……
除了母親種的菜,就數母親做的鹽果子是我和弟弟的最愛了。過去的農村,水果很少,母親就地取材,將自家地里產的瓜果做成好吃的鹽果子。母親最擅長的,是醬姜、醬蘿卜和陳皮。做鹽果子一般選擇在“雙搶”結束后的初秋時節,這段時間溫度較高,空氣干燥,早晚溫差不大,八成以上的日子都是晴天,有利于晾曬。原料的選擇很重要,制作醬蘿卜用的是上一年自己腌制的白蘿卜干,制作醬姜選擇本地產的老姜,且要塊頭大、長得勻稱的,糯米須是中稻米,因其米粒長且飽滿,粘性好,糖分多。
準備好所有的原料后,母親先用井水將糯米浸泡2天,撈出來用竹籃裝好,掛在通風處晾干。隨后,母親將糯米放在木罾里,旺火蒸熟,趁熱均勻地撒在一個大竹匾里,放在陰涼的通風處讓它發霉。待三五天,糯米飯起了約1厘米的綠霉,兌以開水發酵。然后,將干蘿卜和在里面,放在太陽底下曝曬。做鹽果子是一項繁雜的工作,期間不僅要擔心天氣的變化,還要防備附近的雞鴨。如果天公作美,大約十天之后,母親就能把蘿卜從糯米飯里清洗出來,再曬上一兩天,醬蘿卜就基本完工了。再把準備好的鹽姜放入,如法炮制。母親是個精細的人,她把醬蘿卜切成片,用小剪刀剪出各種各樣的造型,普通的蘿卜就成了具有農家特色的小吃。除此之外,母親還把自家橙子樹上未成熟的橙子弄下來,切成片,做成半月型、各種動物造型的陳皮。對于兒童時代的我和弟弟,這些鹽果子足以在小朋友面前炫耀許多天。
隨著年齡的增長,母親的身體已大不如前,特別是我和弟弟結婚后,她承擔了多重角色,既要做家務,又要照顧小孩,每天忙得團團轉,做鹽果子基本成了歷史。但是,在我的內心深處,母親親手種的蔬菜,做的鹽果子,有著無可替代的意義。它們時不時就會跳出來,讓我垂涎三尺,讓我深深地懷念起那懵懂的少年時代的溫馨和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