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天氣多變。有時春光明媚、花紅柳綠,有時卻細雨紛紛、綿綿不絕。清明是親情色彩濃郁的日子,照例該家人團聚,一起上墳祭掃,或踏青游春。
寫出“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的杜牧,則在清明時節在異鄉路上奔波。細雨紛紛灑落下來,春衫濕漉漉的,詩人簡直要斷魂,便找個酒店避雨暖身,消除心頭的愁苦。于是他向路旁的牧童打聽,騎在牛背上的小牧童用手向遠處一指,在開放的杏花林后面,隱約是個小村莊,一面酒店的幌子高高挑起,飄出了酒香。
這首詩是杜牧的早期作品。唐代安史之亂,北方經濟受到嚴重破壞,出現了“荒草千里”、“萬室空虛”的蕭條荒涼景象。杜牧《清明》詩中的“路上行人欲斷魂”,并非由于天陰下雨,而是反映出了北方農村這種耕稼缺人的荒蕪現象。晚唐詩人杜牧,是一位剛正秉直、性情豪邁、敢論大事、指陳利弊的文士。早年他懷才不遇,后遇宰相李德裕的賞識,才委他依次做了黃、池、睦、湖四州刺史。每任時間都不長,最終卻是英年早逝。
就在寫作《清明》的同一個時期,杜牧的《并州道中》有詩句:“行役我方倦,苦吟誰復聞?極目無人跡,回頭送雁群。戍樓春帶雪,邊角暮吹云。如何遣公子,高臥醉醺醺。”詩中表達了杜牧的逃避和對困惑自我的安撫。消沉之中,盡顯一個性情剛硬者的無奈。
《并州道中》與《清明》寫得大體是同樣一種景況,“極目無人跡”的荒村野店,與“路上行人欲斷魂”也都是當時并州一帶的災情,并且是“戍樓春帶雪,邊角暮吹云”的戰亂氣氛。晚唐統治階級腐敗,宦官專權,階級矛盾激化,農民義軍四起。在這種人跡稀少的混亂環境,杜牧的清明,折射出了晚唐北方農村苦難遭遇的生活縮影。但盡管如此,他的筆下仍然有著牧童、杏花和酒的詩意,也讓我們因此而憧憬起生活的美好。
杜牧抱負遠大、志趣高潔,但有志難伸。他的政治理想是削藩統一、平靖外侮,使百姓安居樂業。但事實上,晚唐政治昏庸、官場混濁,人民的苦難日復一日。杜牧一直生活在美好理想與丑陋現實的掙扎中,“孤吟志在此,自亦笑荒唐”。他常常在衙署獨酌,意在自我撫慰,于是清明買醉杏花村,遣悶于酒,寄情于花。盛開的杏花,綻放著他一生的抱負和胸懷。
杜牧的清明,一直鮮活在我們的記憶里,感傷而多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