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縣城里陸續建了幾處公園,公園的廣場上都安裝了電子顯示屏。每當夜幕降臨,屏幕上就放起電影。吃罷晚飯,遛彎的、鍛煉身體的,或是帶著孩子玩耍的,都陸陸續續來到廣場。孩子們跑著跳著,溜旱冰的、擺弄玩具的;大人們或坐著或站著,看著電影,不時還議論點評幾句。此時的場景悠閑、溫馨、祥和,腦海中儲存的小時候看露天電影的記憶瞬間被觸動,仿佛一下子又回到了那個物質匱乏卻充滿歡聲笑語的年代。
兒時,村莊里有電視機的人家屈指可數,村民的文化生活也少之又少。那時,村里有個習俗,凡是家里辦喜事的,結婚當天的晚上,都會放場電影。所以,每到此時,根本就不用人專門通知。吃過晚飯,人們三三兩兩的或拿著馬扎,或搬著長板凳走出家門,朝放電影的地方匯集。熱鬧的情景攪亂了夜的寂靜。
喜事上的管事早已安排掛好幕布,擺好放映機。通常是選房后寬敞的地方作為場地,把幕布的兩個角拴上繩子,用磚頭壓在房頂,整個幕布便懸掛在房屋的墻后。來得早的坐在前排,后來的就插個空站著,孩子們有的坐在墻頭上,有的坐在石堆上,也有的干脆坐在柴禾垛上。有的大人怕孩子看不到,干脆讓孩子騎在肩上。人們坐在一起,聊著莊稼地里的事;還有的聚在一起抽著煙,點燃的煙卷在朦朧的夜色中閃著光亮,別具一番意境。
伴隨著發電機的轟鳴聲,放映機“噠噠”地轉了起來,一束白色的光柱投向幕布。片頭音樂響起,剛才還嘰嘰喳喳的人群頓時安靜下來,人們被引入電影的情境中。有的人之前大概看過影片,便忍不住透露劇情。看得正起勁的人便不滿的說:“你都講了,我們看著還有啥意思,還是我們自己看吧。”周圍的其他人也附和著,原本想要炫耀一番的人只好沒趣的閉上嘴巴。
有的孩子沒心思看電影,就在人群中四處穿梭;有的孩子還故意從放映機跟前走過,放大的身影投放在幕布上,大人被擾了興致難免呵斥一聲,話音還未落,孩子早就鉆入人群不見了蹤影。
記得那時,放的最多的就是革命影片。《英雄兒女》、《地道戰》、《狼牙山五壯士》、《紅燈記》、《劉胡蘭》......。電影放完了,孩子們也玩得累了,有的早就趴在大人肩上睡著了。人們也在議論中四散離去。
現在,我們可以用電視、電腦或是坐在影院里舒適的看電影,卻再也找不回兒時看露天電影的樂趣。那些曾經的記憶,那些鐫刻在露天觀影的時光,那些留給我們的浪漫與歡笑,卻時刻溫暖著我們,讓人回味無窮,難以忘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