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農村部等十部門日前發布促進農產品消費實施方案,努力釋放多樣化、品質化、差異化消費潛力,有力有效擴大農產品消費。
該方案不僅為農產品消費擴容繪制了路線圖,也為金融機構深度嵌入農業產業鏈打開了新空間。從田間地頭到百姓餐桌,優質農產品的順暢流通既離不開生產端的質量筑基,也仰賴流通端的高效銜接,而金融正是貫通“產”與“銷”的黏合劑。
支持農產品消費,銀行必須扎根田間地頭,夯實“優質供給”。長期以來,“優質不優價”的癥結在于標準化程度低、品牌影響力弱。銀行應跳出“放完貸就結束”的老路,把金融服務與品質升級深度捆綁:以“綠色信貸”支持農戶開展有機種植、建立全程質量追溯體系;用“品牌培育貸”推動地理標志認證和區域公共品牌塑造,讓金融活水既灌溉土地,又提升產品溢價能力。這種“金融+標準”的融合,既讓消費者買得安心,也讓生產者在價值鏈上占據更高位階,從源頭破解“增產不增收”難題。
流通環節決定了農產品的消費半徑。從產地的“最初一公里”到餐桌的“最后一公里”,常因冷鏈缺口、資金占壓造成高損耗。銀行可組合使用“項目融資+運營貼息”,降低產地冷鏈集配中心建設成本;面向生鮮電商、社區團購,基于真實交易數據推出“訂單貸”“倉單質押”,緩解商戶備貨資金壓力;為跨區域調運的物流企業配套“運費分期”,保障“南菜北運”“西果東輸”高效運轉。當金融工具精準嵌入倉儲、運輸、銷售全鏈條,流通效率自然提升,消費者也能更便捷地享用新鮮、多樣的農產品。
激活消費市場,更需要金融與場景的無縫融合。農產品消費早已超越簡單的“吃飽”,向體驗、文化、健康等多元需求升級。銀行服務應從“單一放貸”轉向“金融+生態”的綜合賦能:在農文旅融合場景,聯合鄉村民宿推出“消費信貸+農產品禮包”,讓游客沉浸式體驗農事并順手帶走特色產品;在社區場景,通過信用卡積分兌換、定向消費券,引導居民優先選購綠色農產品;在電商直播場景,以“流量扶持+信貸支持”培育農民主播,讓鄉土故事為農產品增彩。
唯有緊扣產業鏈痛點、緊跟消費新趨勢、持續創新服務模式,銀行才能讓金融服務落到實處,真正點燃農產品消費的新動能。
本報編輯部
17:34 | 《農村金融時報》簡介 |
14:26 | 農行玉溪分行年內投放二手房貸款... |
14:24 | 農發行新干縣支行鋪就鄉村振興“... |
14:20 | 農發行峨眉山市支行支持和美鄉村... |
14:19 | 農發行桂林臨桂支行貸款余額突破... |
14:14 | 農發行鶴峰縣支行首次“嘗鮮”糧... |
14:14 | 湖北沙洋農商銀行創新推出“好企... |
14:13 | 河南鎮平農商銀行提升小微企業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