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的春節,除了節日的喜慶和家人相聚的溫暖,對全國的廣大網友來說,讓其“五味雜陳”的應該還有一年一度的紅包大戰。
先來看看線上紅包大戰的三大戰場的數據,僅除夕當日,微信紅包的參與人數達4.2億人,收發總量80.8億個(是2015年春節除夕當日10.1億個的近8倍);支付寶紅包總參與3245億次,共有近80萬人集齊五福紅包,三四線城市參與支付寶紅包的用戶占比64%;QQ紅包的參與人數3.08億人,收發總量22.34億個。除夕夜全球QQ用戶共“刷”1894億次,參與QQ紅包活動用戶中,90后占到了75%以上。
紅包作為中國傳統,寄托著送出者的祝福,其本身是“意大于形”的。不可否認的是在互聯網時代,紅包的數字化將是必然的趨勢,數字紅包可以打破固有的社會關系限制,甚至可以超越時空,將節日的情感溝通擴散到了自己的整個社交圈,但是當原本蘊含于紅包內的祝福被手機屏幕后的數字取代后,原本純粹輕松的節日氣氛也變的那么功利。甚至有因為搶紅包讓節日變成“難日”的。
據媒體報道,揚州一對夫妻因為忙于搶紅包而忘記老人孩子,將其鎖在車內40分鐘后才被鄰居發現得以解救;河源市的司機在村道上邊開車邊玩手機搶微信紅包,卻不小心沖進農田導致車翻人傷;而在淮安,本是微信好友的兩人卻因在微信群里搶紅包發生口角后氣憤難平升級為聚眾斗毆……
有網友還將春節搶紅包的眾生相做事一首名叫《沁園春·搶紅包》,“望群內群外,人人興奮,兩眼放光,魂牽夢繞。手機之外,一片蕭條,線下活動,統統推掉。到夜晚,看紳士名媛,捧手機笑。為了塊兒八毛,引無數土豪不睡覺。”
過年回家,不是為了搶紅包,搶紅包也不是致富路。互聯網時代的簡單暴力不應無孔不入,紅包也不能等同于一筆筆入賬的數字。如果紅包失去其原本的意義,當我們在搶到紅包時候,我們又失去了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