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宗良認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直觀來看是解決我國供需不匹配問題,而從長遠來看是為經濟中高速增長尋找新動力。因此,供給性改革成功的關鍵在于“破舊立新”,完成好“新”、“舊”之間的過渡。
近日,宗良接受了《農村金融時報》記者的專訪,闡述了供給側改革各方面的難點和應對之策。
《農村金融時報》:2015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了2016年供給側改革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等五大任務,可否闡釋一下這五大任務的內在聯系?
宗良:這是中央在統籌考慮國內外形勢,針對我國經濟的主要矛盾,在生產端上進行的調整:五大任務相輔相成,環環相扣,是具有內在聯系的有機整體。
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組成的“三去”是針對企業而言的。產能過剩表現為產品滯銷,由此產生高庫存問題,企業在低銷售情況下必會出現入不敷出的資金緊張問題,大多只能選擇貸款的方式維持企業基本運轉,由此就會加大企業的杠桿率。同時產能過剩的金融鏡像便是債務高企,過剩的產能和債務就是同一張資產負債表的兩面,二者同時出現、同時消去。
降成本的“一降”不同于“三去”,是面向實體經濟中的所有企業,目的是為供給側改革提供良好的環境支持,主要方式是降低企業運營成本,包括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各種稅費、社會保障成本和融資成本等。
補短板的“一補”是從產業鏈上考慮的。補短板補的是指有效、高端供給。“補”不僅是指“無中生有”,還包括“轉型升級”。前者是針對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而言,后者是針對傳統的產能過剩行業而言。
綜上,五大任務是圍繞著“破舊立新”下的供給側改革進行的加減乘除法調整。這五者缺一不可,合力為新常態下經濟增長打造新動力。
《農村金融時報》:供給側改革五大任務的難點所在?亟需出臺哪些政策?
宗良:去產能的難點在于如何讓地方政府和銀行愿意放手。地方政府出于保GDP、保稅收、保就業的考慮,尤其不愿面對企業破產,因為員工安置不僅會增大維穩壓力,還會在醫療、養老上增加地方財政支出壓力。其次銀行也不愿不良貸款過快暴露。當前銀行激勵約束機制不健全,迫于責任追究和控制不良率的壓力,不希望企業破產導致隱性壞賬顯性化。
若想解決,就要為地方政府和銀行重建激勵約束機制。對于地方政府,其對傳統落后產能的關注,主要源于財政分稅制后財權與事權的不匹配,這就需要中央政府繼續加大財稅制度改革。對于銀行,首先要幫助銀行處理去產能造成的大量壞賬,加大銀行不良資產處置方式創新,在資產證券化、轉讓或回購、第三方轉移、信托等方面上進行制度創新。
去杠桿的難點在于解決杠桿轉移問題。2015年加大去杠桿力度,然而全社會債務占GDP比重繼續上升,杠桿總水平持續增加。在全社會投資回報率下降的背景下,需要合理引導各方投資行為,在全社會角度考慮去杠桿問題,而非關注一兩個行業,否則就會出現“壓下了葫蘆起了瓢”的杠桿轉移現象。
減成本的難點在于政策落實。目前來看,減成本具體體現在以下六個方面:轉變政府職能,降低交易成本;營造公平環境,降低稅費負擔;精簡“五險一金”,降低社保成本;讓利實體經濟,降低財務成本;推進電價改革,降低電力價格;改革流通體制,降低物流成本。這些政策的改革方向雖都緊扣現實問題,但在具體落實上,會因相關的現實利益而難以推進。
補短板的難點在于處理好市場與政府關系。我們對于創新的饑渴有可能會形成全社會對于“新技術”的趨之若鶩。光伏產業的過剩就是一個警鐘。如何避免政府越扶持產業越衰敗,就需要妥善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在補短板中應注重市場化導向,利用市場優勝劣汰機制,選出有市場競爭力,符合市場需求的“新動力”。
《農村金融時報》:銀行業等金融機構可以為供給側改革提供哪些金融支持?
宗良:一是發揮金融支持“三去”的重要作用:對市場供大于需的行業通過銀行信貸來限制,對需求旺盛的行業要用信貸來扶持。積極發展綠色金融,引領信貸資源逐步從高污染、高耗能、低效益的行業退出。支持并購重組方式創新。為國際產能合作中重大裝備和優勢產能的“走出去”提供合理的融資便利;加大對保障性住房貸款的支持,及時跟進我國農村土地流轉制度的改革,為“新市民”落戶提供相關資金支持;杠桿率高是以往長期以貸款為主的間接融資方式不斷積累的結果,可以借助資產管理業務提供直接融資。通過廣泛投資實體經濟發行的債券和股票實現直接融資。
二是努力降低融資成本。金融機構應在降低融資成本上發揮作用。截至2015年12月份,企業融資成本為5.38%,比6月份下降84個基點,比2014年同期下降169個基點,取得了一定效果。未來還應在這方面下工夫。
三是助力企業補短板。金融機構對于具備發展前景的企業和符合國家政策的項目,要扶上馬、送一程。通過結合“雙創”和“互聯網+”新趨勢,借助互聯網金融新業態,加大在創業金融上的支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