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糧食價格改革將帶來哪些變化,這是涉農金融機構都在關注的話題。
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辦公室主任陳錫文專注研究農業很多年,多次參與起草相關的政策文件。日前在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主辦的2016年“清華三農論壇”上,在談及下一階段糧食價格改革時他強調,新一輪的糧食價格形成機制對糧農的補貼辦法及糧食收儲制度改革,要同時達到擋住玉米替代品的進口、不再增加庫存、活躍各類市場主體、不讓農民吃虧的四大目標。
國內糧價倒掛之惑
為什么國內糧價持續下滑,但仍明顯高于國際糧價?為什么國內糧食產量年年增產,但進口卻持續增加?陳錫文總結回答說:“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的農業補貼收儲制度,問題根源在于國內的生產和需求存在結構性矛盾,人民幣升值,全球能源價格下跌導致的海運價格暴跌。”同時他表示,三大主糧小麥、玉米和大米,充其量在現階段只能進口到我們給出來的關稅配額,所以并不是說現在中國的糧價大幅高于國際市場,不用種那么多。
進口糧食總量為何不斷增長?陳錫文認為原因在于供給結構和需求結構存在明顯偏差,“供需缺口到底有多大?有關部門測算,現在每年的需求是12800億斤,和產量來看大概差400億斤。但問題是2015年進口了2400億斤,原因是供給結構和需求結構存在明顯偏差。”
偏差主要表現在大豆與玉米兩種農產品上:國內大豆產量不斷降低,而大豆恰恰是需求增長最快的,供求缺口最大;國內玉米產量急劇增長,最近15年來翻了一番,但這未必是市場需要的。近年來大量可以替代玉米的產品進口,大麥、高粱、玉米酒糟、木薯和木薯粉等這些不受進口配額影響的產品,讓不少本土玉米滯留在倉庫中。
國際價格低于國內也是困擾中國農業的問題之一。2012年起國際糧價暴跌,這是受到匯率、國際能源價格暴跌等多重因素影響造成的。而從2008年以來,為了彌補糧食生產成本,國家在不斷提高糧食收購的最低價和臨時收儲價,導致國內糧食價格上漲?!叭绻麌也惶岣呒Z食收購的最低價和臨時收儲價的話,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縮小就不可能,農民收入從哪里來?!标愬a文說。
還有一些原因,從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進行匯率制度改革,2015年8月中旬以前,人民幣一直保持著對美元堅挺匯率,對美元匯率上漲的態勢,到8月底以前,大概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和2015年比大概上漲了28%左右。就意味著以美元計價的進口商品進入中國市場之后價格要下降28%左右。
此外,近些年來國際能源價格的暴跌。糧食作為一個大宗作物,全球的貿易都是采取海運的方式,油價下跌導致海運價格暴跌。陳錫文算了一筆賬,2008年當時從美國墨西哥灣新奧爾良這一帶進口糧食運輸到廣州黃浦港,這一段運距,散裝谷物運輸,一噸的運價是135到138美元,最近是32到35美元,一噸糧食的運價便宜100多美元。所以,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了現在中國糧價比國際市場要高出這么多,原因很復雜。
推進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
農產品的價格,特別是糧食的價格,自始自終都是農業研究的核心。不解決農產品價格的問題,市場機制就不能充分發揮作用,農民的利益也得不到保障。
糧食供給制度改革將走向何方?陳錫文透露,今年還要推進糧食供給制度方面的改革,基本的共識已經形成,改革的基本方向就是“市場定價、價補分離”。
“價格要由市場來決定,價格不再承擔補貼農民的功能,所以價格和補貼分離,這個基本思路大家都已經形成共識,具體怎么向前推進,涉及的問題非常復雜。”他說,總體來看,這一輪的改革至少要實現這樣四個重要的目標:一是必須“擋住進口”,這并不是說拒絕進口,而是要國內的市場價格回歸到市場需求的水平,能頂住進口;二是不能增加新的庫存;三是要搞活市場,實現多元化主體、多渠道流通;四是在改革過程當中維護農民的合理收益。
一些專家指出,目前農產品價格改革的核心內容是市場定價和“價補分離”,使保護性價格盡量貼近市場價格,隨行就市。目前供求失衡最嚴重的,價格矛盾最突出,產業鏈整體壓力最大的就是玉米,因此下一步農產品價格改革的重點就是玉米臨儲價格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