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與世間萬物一樣,市場在時代的變遷中迎來新常態。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注定成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
在新常態下,金融市場參與者也都呈現出新的生長姿態。但成長總是伴隨著煩惱與疼痛:產能過剩、企業效益堪憂、地方政府融資平臺清理等實體經濟中的問題,正逐漸侵蝕著金融領域。
2015年中國股市震蕩引發全球關注。近幾個月來,監管層不斷完善股票市場監管體制,體現出加大投資者權益保護的力度和決心。可以預見,在吸取“股災”教訓后,資本市場力量開始積聚,規則開始變得更加完善。
2015年大批P2P平臺跑路更是將一些所謂的“金融創新產品”推到了風口浪尖。這些披著“偽創新”外衣的產品說到底最終傷害的是老百姓的利益,特別是身處縣域地區缺乏金融知識的農民,甚至嚴重削弱了他們對金融產品與服務的信任和信心。同樣,在飽受P2P監管不力的吐槽聲中,銀監會近日會同多部門研究起草了《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意在彌補網貸行業監管政策和體制的缺失。
銳意改革、大膽創新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市場與行業提出的要求,創新無疑將是今后改革發展中的常態。
縱觀2015年,市場日新月異,監管卻有些滯后,致使市場出現許多真空地帶,監管能力不足的暴露也愈加觸目驚心。多方回溯、評估都指出,金融產品創新與對于創新產品內涵的理解和監管基本脫節,金融市場的加深加大與金融監管手段的拓寬深化基本脫節,市場化與監管不匹配越來越成為經濟發展的掣肘。
明大勢者,方能謀大略、成大業。頂層設計提出要在新常態下防范化解金融風險,這就要求在政策上作出前瞻性的安排。事實上,創新這個詞的背后就意味著極高的失敗率,也正因此,越是創新就越需要嚴格而適時的監管。
再看當下,都說市場存在結構性矛盾,究其本質就是產能過剩嚴重,存在大量無效供給,而有效供給不足。供給結構不適應需求結構的變化,無效供給占用著有效供給的資源。
那么,在廣泛創新有余而實質創新不足的市場中,更需要充分運用監管層和市場自身的力量,去糟粕取精華,通過真正意義上的創新提高有效供給。
這就對金融監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前瞻性的監管規劃成了眾望所歸,及時的監管成了市場與時俱進的需求。從深層次說,中國的市場化缺乏的不是穩定,是韌性,而監管就是營造這種動態平衡的韌性基礎。
因此,市場成長到這里我們明白,有一點是必須要改變的,那便是要扭轉現階段產品先行、監管滯后的局面,加快監管政策出臺的速度,跟上創新的步伐,“亡羊補牢”,將損失控制在可承擔的范圍之內,別等到市場心灰意冷之后再補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