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結合,促進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
對農信社來講,“互聯網+”戰略既帶來了挑戰,同時也為推進金融服務與發展轉型的帶來了重大契機。
順應新常態
長久以來,作為服務地方“三農”事業的金融主力軍,貴州農信堅持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提供量豐、質優、普惠的金融服務。當前農信社服務的“三農”市場正顯現出一系列發展新常態:
首先是互聯網金融不斷深入農村市場,農村金融服務將不斷多樣化。一方面農村市場已被互聯網企業鎖定。如:阿里已經進駐貴州,擬構建農村電商,為進一步提供金融服務提供基礎。另一方面部分銀行已開始了農村電商項目。
其次城鎮化加速推進,帶來農村居民向城鎮居民的持續轉化。
再次新農村建設引領,帶來農村地區全面發展的時代機遇。當前,貴州持續推進“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創建活動,實施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打造“生活宜居、環境優美、設施完善”的新農村。
最后是農業發展提速,帶來了經營主體和生產方式的全新升級。在國家和地方政策鼓勵下,貴州本地專業種養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及龍頭企業等新型生產經營主體成長迅速。
如何在新常態中搶抓機遇、謀求跨越,就意味著需要順應新常態、開拓新思路、踐行新方法。結合當前互聯網、移動互聯網技術日臻成熟,手機、計算機、移動終端等設備在農村加速普及的大環境,貴州農信充分融入“互聯網+”理念的金融服務才能夠更科學、高效、精準地滿足農村地區、涉農主體的金融新需求,才能夠切實將普惠金融深入引向貴州 “三農”發展事業。
后發優勢明顯
貴州農信社自2003年邁出深化改革步伐,在地處西部、服務三農、二級架構等特有背景下,日益體現出后發趕超優勢。同時,在大力探索“互聯網+”金融服務的清晰戰略導向下,“互聯網+農信社”這一領先理念與傳統機構的巧妙融合在貴州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在體制建設方面,農信社特有的二級法人體系,近年來,大力打造“小銀行+大平臺”發展戰略。其中,省聯社引導各行社始終以“三農”、小微、社區為市場定位,努力發展各行社成為現代化精品小銀行。省聯社自身以加速提升信息科技的支撐服務水平為第一驅動,促進系統資源整合,進一步豐富面向各行社的資金、業務、風控、協調等服務功能,持續提升“大平臺”的綜合支撐能力。
在農村信用平臺建設上,貴州聯社已創建農村金融信用縣13個,信用鄉鎮622個,信用村9599個,信用組77613個。
貴州農信社的金融產品、信貸產品在近年來,經歷了市場的檢驗,被廣大客戶所認可。
由于已經在貴州經營多年,貴州聯社的營銷優勢是其他機構不能達到的。貴州農信充分發揮二級法人靈活、快捷等特點,在營銷手段上充分實現了多樣化和本地化,尤其是工作人員熟悉當地優勢,在產品營銷中具有良好的人脈資源。
“互聯網+”的發展方向
基于貴州農信現狀,結合“互聯網+”發展思路,針對貴州農村市場新常態和金融新需求,筆者認為,貴州農信應探索精準的“互聯網+”金融服務模式,具體突出四項重點:
“搭平臺”。貴州省聯社要依托云上貴州大數據,建設貴州“三農”服務云平臺(簡稱:貴農云),為貴州“三農”提供一站式服務平臺,開展“互聯網+農村金融”服務。
“創產品”。 農信社作為傳統金融機構,適應“互聯網+”發展模式,需要以客戶為中心,做到了解客戶、為客戶提供整合的服務渠道、提供有針對性的營銷服務和創新金融服務。
“抓營銷”。互聯網時代的金融營銷策略,內容的實質化以及企業內力的扎實修煉和創新將更加注重營銷的精準化、內容的實質化以及企業內力的扎實修煉和創新。
“防風險”。在“互聯網+”時代,金融企業要從技術、業務操作、法律法規等方面做好風險防控工作。
當前,我國經濟進入調整轉型升級期,尤其是農村經濟在國家引導、地方支持、民企參與的多方合力下,邁入繁榮發展新階段,需要農信社把握經濟運行脈搏、市場主體需求,主動對接“互聯網+”的時代發展背景,將互聯網戰略思維應用于平臺建設、產品開發、營銷策略、風險防控等工作領域;同時扎實做好信息科技建設、產品渠道鋪設等基礎工作,牢固樹立與時俱進的理念,才能保持農信社的健康持續發展,也才能為促進貴州“三農”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作者為貴州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