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糧收購在即,玉米等主要農產品
價格的下跌、臨儲價格的下調,引起了市場的高度關注。有觀點認為,其主因是國際低糧價和國內庫存積壓所致。作為一個農業大國,主要農產品價格的高
低牽涉廣泛、影響深遠,值得高度關注。事實上,影響農產品價格的因素極其復雜,既有整體經濟環境的因素,又受供需關系的影響,但更重要的是,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的改革正在路上。為保障農民收益、鼓勵種糧積極性,
我國自2004年起實行糧食托市收購制度,這種由行政手段決定糧食收購底價的方式,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內確實發揮了極其有效的作用。然而,隨著經濟環境的變化和市場的不斷成熟,非市場化的價格形成機制所帶來的弊端開始逐步顯現。一方面,單邊上揚的托市價格使國內糧價逐步超過進口糧,倒掛的價格刺激了糧食進口。另一方面,糧價的持續上漲使得下游的糧食加工企業成本高
漲,當市場化的銷售端遭遇需求不旺時,便會面臨“稻強米弱、麥強粉弱”的尷尬局面。扭曲的價格讓國內糧食市場生產經
營主體的活力銳減、機制僵化,進而致使產銷不順、庫存高企等問題出現。產業發展陷入困境,最終使得托市帶給農民的收益效應開始遞減。為改變這一現狀,中央已經多次明確
,要求完善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統籌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發揮市場形成價格作用,農產品價格主要由市場決定。在此基礎上,立足我國國情,對不同品種實行差別化支持政策。回顧過去一年的農產品收購市場,改
革的舉措正在逐步推進。棉花、大豆目標價格試點工作已經開展,油菜籽收購告別臨儲,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的決定性作用愈發顯著。正是順應這一趨勢,今年秋糧玉米臨儲價格隨市下調,再次釋放改革的積極信號。不可否認,糧食收購價格的波動在短
期內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農民賣糧的直接收入,這是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改革所必須經歷的過程,但這符合價、補分離最終的方向。在短期利益和長遠發展面前,需要發展
的眼光,必須認識到,只有讓市場發揮應有的作用,農產品市場所面臨的僵局才能被打破,主體的活力才能被激發,產業鏈本身所具備的自我運轉、修復能力才能逐漸成熟。當然,在此過程中,我們應當同時
關注改革所帶來的陣痛,用理性的態度面對由此帶來的波動,并用合適的方式保護農民的利益不受損傷、種糧的積極性不受影響。中儲糧、農發行、各地方政府等參與
方亦應當順應市場變化,積極做出相應的舉措,為此次重大的改革措施保駕護航。只有這樣,才能在保持穩定的前提下,邁好改革的關鍵步伐,為農產品市場的長期穩定發展筑牢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