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扶貧不能大而化之,要做到有所為、有所側重。”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潘功勝在日前召開的由中國人民銀行和國務院扶貧辦舉辦的主題為“發展普惠金融 實施精準扶貧”的扶貧開發金融服務論壇上,表明了金融扶貧的大方向。
近年來,世界各國和國際組織努力將普惠金融理念轉化為行動,為各國普惠金融的發展做出了許多嘗試和有益探索,對促進國際減貧事業發揮了積極作用。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扶貧開發取得了巨大成就,實現了6億多人口的脫貧。不過,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我國貧困地區的狀況和特征發生了新的變化,給做好扶貧開發金融服務工作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
那么,在新形勢下扶貧開發要走什
么樣的新路子呢?我國要構建怎樣的金融服務與扶貧開發的理論架構來實現模式和路徑的創新呢?潘功勝給出了他的觀點:要提升金融扶貧精準性水平,發展普惠金融,加強部門協同合作為金融扶貧創造良好環境。他表示,與財政扶貧等其他方式相比,金融扶貧立足于開發式扶貧,堅持可持續性原則,既講資金投入,又講風險防控,著力增強扶貧對
象的自我發展能力。而不同貧困地區和貧困人群差異很大,使金融扶貧不能大而化之,要有所側重。在提升精準性水平上,潘功勝強調:“一方面要精準定位金融扶貧的對象,解決好‘扶持誰’的問題。另一方面要精準定位金融扶貧主體,解決好‘誰來扶’的問題。堅持市場化和政策扶持相結合的原則,以市場化為導向,以政策扶持為支撐,引導金融資
源向貧困地區傾斜。”他還認為,開發性、政策性、商業性等多種金融機構要發揮主體作用。在加強監管和有效防范風險的前提下,引入互聯網金融企業、風險投資基金、產業投資基金、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等機構進入扶貧開發領域,規范發展民間融資,多渠道增加資金來源。
在發展普惠金融方面,潘功勝強調目的
是要增強貧困地區金融供給的能力。“普惠金融不同于政策性金融,也不是第二財政,以發揮市場作用為主,走保本微利的可持續發展之路。”他認為,發展普惠金融不僅僅是金
融問題、經濟問題,也是一個社會問題、政治問題,對于推動扶貧開發,具有重要的意義。目前推進普惠金融取得了積極進展,但仍是薄弱環節。潘功勝表示,一方面要完善普惠金融組織體系
,大力發展貼近市場和微觀經濟主體的小型金融機構,建立大中小型金融機構并存的普惠金融機構體系,在加強監管的前提下支持有條件的民間資本在貧困地區設立小型金融機構。另一方面,要健全普惠金融市場體系,鼓勵金融機構創新基于貧困地區各類產權的金融產品,擴大抵押物品種和范圍。支持貧困地區符合條件的企業擴大債券融資,探索通過發行地方債、金融債等方式,籌集扶貧開發資金。同時大力發展政策性農業保險、扶貧小額保險、涉農信貸保證金保險等保險產品。潘功勝還表示,要創新金融服務提供方式
,推廣非現金支付工具。加強金融消費者教育和權益保護,加強金融知識的普及和宣傳,提高貧困地區金融消費者的金融素養和風險識別能力。最后,潘功勝呼吁多部門合作為金融扶貧創造良好環境。扶貧開發金融服務工作是一個系統工程,不僅需要金融系統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加強與各地政府和部門的通力合作,充分發揮各部門的工作合力。要轉變金融發展理念,并尊重金融機構的經營自主權,營造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要加強地方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維護司法公正,嚴厲打擊逃廢債行為,保護債權人合法權益。要加強金融政策與財政政策的協同配合,降低貧困地區金融機構的經營成本,發揮財政政策對金
融業務的支持和引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