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監會近日發布數據,2015年二季
度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10919億元,較上季末增加1094億元;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1.50%,較上季末上升0.11個百分點。商業銀行不良率攀升勢頭強勁,上市銀行發布的上半年業績報告也印證了這一事實。從整體來看,不良率反彈力度大,惡化范圍迅速擴展。在宏觀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的形勢下,防控風險對銀行業來說異常嚴峻。實際上,從機構到監管部門,防風險都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銀監會主席尚福林近期表示,要把遏制不良的快速上升作為
當前風險防范化解工作的首要任務。為此,謹慎放貸、及時收貸是銀行當下最為明智的選擇。然而,“明哲保身”卻讓銀行陷入
放貸困境。銀行要保持利潤增長,必須把吸收的存款及時投放出去,但優質客戶總是稀缺資源,常常出現多家銀行爭搶一家企業的情形。受經濟大環境的影響,銀行主動從鋼貿、煤炭等產能過剩的領域退出,而部分優質企業也開始收縮生產,主動拒絕銀行貸款。另一方面,實體經濟處于“三期疊加”時期,眾多具有發展潛能的生產型中小企業急需信貸資金托底,但這些企業處于發展初期,自身風險隱患大,銀行也不敢放心貸款。企業缺錢與銀行有錢不敢放的現象并
存,兩者都進入了陣痛期。金融承載著服務實體經濟的職責,此刻銀行抽貸與惜貸行為對企業無疑是雪上加霜。更重要的是,離開了實體經濟,金融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只有讓信貸資源順利進入到具有發展潛能的行業和企業,又能很好地防控風險,才是實現良性循環,改善銀行當前困境的關鍵。有資料顯示,截至今年二季度末,銀行業金融機構涉農貸款和小微企業貸款分別同比增長11.5%、15.5%,貸款增速均高于同期各項貸款平均增速。銀行業在優先用于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結構調整升級的行業和項目,不斷加強對“三農”、小微企業金融服
務。然而現實中仍有資金過多地流向房地產業、股市,或在金融體系空轉,中小微企業依然融資難、融資貴。那么,該如何創新機制暢通銀行和企
業之間的資金流動渠道?我們認為,需要繼續發揮政府宏觀調控作用,對相關行業給予政策支持,有的放矢引導信貸投放方向。與此同時,還需要進行技術創新,如利用大數據為企業進行信用評級和還款能力的實時跟蹤,起到既能為市場主體解渴又能防范銀行風險的雙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