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耿文
廣袤的原野上,無人機盤旋巡檢,傳感器實時監測土壤墑情……在這場農業現代化浪潮中,科技創新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和速度,重塑農業保險服務模式,促使其從傳統的災后補償向全周期風險管理加速推進。
通過衛星影像和無人機航拍,保險公司繪制出“一張圖”式的農田管理底圖,清晰掌握地塊邊界、作物種類、生長階段等關鍵信息。同時,保險公司結合氣象數據、土壤數據和物聯網傳感器傳回的實時數據,構建精細化的風險評估模型。這不僅有助于實現精準定價,還有效篩選了風險,從源頭上提升財政補貼資金和保險公司資金的使用效能。
特別是當災害發生后,保險公司可以利用無人機對受災區域進行全方位、高效率的航拍,快速識別受災面積、作物損失程度,從而實現精準理賠。這種高效能的查勘定損模式,將理賠周期從過去的數周甚至數月,壓縮到了幾天甚至幾小時。農戶不再需要漫長等待,整個理賠過程變得更加透明、公正。
而通過大數據和物聯網技術的應用,保險公司可以整合氣象、病蟲害、市場行情等多維度數據,并據此建立前瞻性的風險預警模型。如在干旱、洪澇、病蟲害發生前,系統可以向投保農戶發送預警信息,并提供科學的防災減損建議,降低災害對農作物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
這將切實提升農業生產的穩定性和韌性,讓農業保險真正成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穩定器”。
可以說,科技創新為農業保險插上了騰飛的翅膀。其正以精準化、高效化、智能化的方式,深刻改變農業保險服務模式。這既是保險行業自身的轉型升級,更是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助力農業現代化的生動實踐。
展望未來,筆者認為,政府、企業、科研機構和農戶等多方需協同發力,進一步釋放科技創新潛力。政府應加強頂層設計,推動建立統一、開放的農業大數據平臺;保險機構應持續加大科技投入,為更多農戶提供便捷、友好的服務;科研機構應為行業提供更強大和成熟的技術支撐;農戶則需要積極擁抱新技術,提升自身的風險防范意識和科學種植水平,真正成為現代農業科技的參與者和受益者。
筆者堅信,在科技持續賦能下,未來的農業保險將不再只是一份保單,而是一個集風險保障、生產指導、市場服務于一體的綜合性農業風險管理解決方案,為農業的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
12:18 | 哈爾濱香坊區高端電氣裝備智能制... |
17:34 | 《農村金融時報》簡介 |
14:26 | 農行玉溪分行年內投放二手房貸款... |
14:24 | 農發行新干縣支行鋪就鄉村振興“... |
14:20 | 農發行峨眉山市支行支持和美鄉村... |
14:19 | 農發行桂林臨桂支行貸款余額突破... |
14:14 | 農發行鶴峰縣支行首次“嘗鮮”糧... |
14:14 | 湖北沙洋農商銀行創新推出“好企... |